全国品茶联系方式_附近100元一次去她家玩,100块钱上门服务电话号码,附近300元3小时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民盟 >> 社会服务 >> 盟办学校
求是高中力创特色艺术教育
2007/12/24 来源:

 

学艺术的孩子为啥从不轻言放弃

 

求是高中力创特色艺术教育

 

 

2007-12-21 张琪

 

 

地处拱墅区杭印路的杭州求是高级中学是一所民盟浙江省委主办的高中,校舍并不起眼,在校舍前竖着两块牌子,绿底白字很醒目——“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就是提供服务”,这两句话是求是高中推崇的教育理念。这些字印刻在全校同学、老师的心里,很起眼。

在求是高中,艺术教育是一大特色。今年,求是高中应届高三美术班的同学全部被美术院;蚋咝C朗踝ㄒ德既 徐丽萍老师是求是高中艺术教育中心的主任,年届50,依然活力四射。她带领着年轻的老师们不仅教会孩子们怎样画画,还教孩子们学会怎样做人,培养和转变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审美意识。

 

学美术后

孩子们没有一个愿意半途放弃

艺术教育就像是老师一手带大的孩子,她为此付出了满腔热血,“从1999年办学初的惟一一个兴趣小组仅高三5位同学,发展到现在有四个美术班140多位同学,还有一个兴趣小组。孩子们学了美术后没有一个愿意半途放弃,即便是色弱、色盲的孩子也不肯离开。高考艺术专业上线率达到100%!币帐踅逃行牡母ǖ祭鲜Σ患票ǔ,不计得失,只要孩子需要,就有老师们的身影。这种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良好教风,在求是艺术教育中心已成为传统。让孩子和家长分外感动的是,在高三美术专业冲刺阶段,老师们守在孩子身边,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甚至10点,连续帮孩子们辅导12-13小时,所有带班或不带班的老师陪着孩子冲向高考,冲向胜利。

有不少孩子刚参加美术班时,对绘画知识知之甚少,对学美术所要付出的艰苦努力以及艰辛程度也并不了解。学校曾做过统计,8%的孩子把画画当作是好玩的事,他们甚至把调色当成了“色彩游戏”。孩子们一旦发现美术学习中碰到的色彩知识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有关联时,他们就会觉得“烦”和“难”。求是的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的不仅是怎样教好美术专业课,提高孩子们的绘画水平及应考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从“被动画画”变为“主动画画”。

 

艺术教育就像一抹绚丽的阳光

求是高中的孩子一部分是在中考中受到挫折,没有上线的,他们在学习中会显得没有“底气”。为了让孩子们找回自信,几年来,美术老师手把手耐心辅导,用心鼓励,帮孩子在学习美术中找回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学校举办了“百米墙绘画活动”,在学校操场的白墙上,孩子们画出了他们心中对登入艺术殿堂的企望,对艺术女神眷顾的渴求?醋盼宀淑头椎那矫,你难以想象这些赏心悦目的作品竟然出自孩子的笔端,即便他们的手法还稚嫩,但这些墙画是最美的,因为孩子们体会到绘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生活离不开美,艺术的表现形式原来可以不拘一格。前不久,学校又举办了七彩路首届大型现场美术写生比赛,比赛内容有静物素描和色彩写生,全校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孩子们的参赛积极性可高了,有30%的孩子获奖。

学;拱才琶朗醢嗟暮⒆用敲磕炅蕉雀巴獾匦瓷,孩子们兴奋不已。高三一位学生在《写生收获》中这样写道,“下午,雨停了便出去写生,树上、草上缀着点点水珠,更是翠绿得厉害,即使再不敢下笔,也因想要记录这美景的强烈冲动而跃跃欲试。”艺术教育中心的长廊以及教室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墙上展示着孩子们的作品,阳光透过天窗射进来,静静地照在孩子的画作上。老师说,艺术教育就像是这抹绚丽的阳光,照耀着孩子们今后的人生道路。

和最初办学时的艰辛相比,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美术专业老师从原来的1人增加到5人,画室增加到5间以及一个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光线充足。孩子们完全可以在一流的教学环境中安心舒适地学习。

 

一旦培养出好习惯

他们就不再是弱势

求是高中的校长陶德明前不久撰写了一篇名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文章,他这样写道:“要创造学生的幸福,改变学生的命运,我们学校的教育就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着手。求是高中的学生从总体上来说,是杭州市中学生中的弱势。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处于弱势,并不是他们的脑子比别的孩子笨,也不是他们的能力比别的孩子差,更不是他们的品德不如别的孩子,而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公办中学学生的水平。表面上的学习成绩问题反映出来的是习惯问题。他们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没有得到培养,一旦他们的良好习惯被培养起来了,他们就不再成为弱势,他们将充满自信,昂首阔步地在人生道路上奋进。”(转自2007.12.21日都市快报

 

 

 

浙江民盟
专 栏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密渡桥路51-1号省行政中心2号院18楼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7053912
浙ICP备 05000315号
技术支持: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电话:0571-85310057